6 10 月, 2022

國畫山水石頭畫法-國畫的山水畫

國畫山水石頭畫法,不要以為僅是一塊石頭,便認為簡單而輕視作畫, 因為要畫出好的山水畫其要訣就在於畫石。山石、樹木、河川是山水的主要構成部分,一般先從畫石開始。

  

山石、樹木、河川是山水的主要構成部分,一般先從畫石開始。石是山的一部分,古人說:「石分三面」。「石分三面」的原理和現代的透視學相符合,為增 立體感,大多以輪廓線的 弱、粗細、濃淡來表現。在一般情況下,最好一筆劃成。運筆法可分為中鋒、側鋒以及兩者並用等。中鋒的描線有濕潤的光澤,而且筆力纖細,多半用來畫受光面。側鋒的線是由中鋒連續而轉折的,比較粗大,用來畫暗面。暗部的一方用濃墨,另一方用淡墨作畫,濃墨部分是石的明暗交錯面,淡墨部分是暗部的反射面。不要以為僅是一塊石頭,便認為簡單而輕視作畫, 因為要畫出好的山水畫其要訣就在於畫石。

石分三面

古人講的石分三面這句話說得是只要畫出石頭的三面就可以了。只要畫出三面就可以表現出石頭的結構和立體感了。在畫時一定要運用黑白關係,也就是處理好陰陽面。一般的都是上白下黑,左邊白,右邊黑,右邊白,左邊黑。當然也有中間白兩邊黑得。

大小安排

如果畫面需要很多石頭,不能大小一樣,也不能分散排列。要有大小、有聚散、大小相間。古人的經驗是:近山處,大石間小石,近水處,是小石間大石。

表現手法

勾、皴、擦、染、點是表現石頭的表現手法,這是歷代畫家從時間中總結的經驗,是傳統技法的精髓。對我國山花畫的發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。我們必須認真學習,總結,創新。

畫石頭的主要方法就是皴法,皴的方法很多,如披麻皴、斧劈皴、解索皴、折帶皴、荷葉皴、米皴、亂柴皴等等。在這些中主要就是斧劈皴和披麻皴最為重要。我們不要每一種方法都要學習,把最重要的和最基本的學好,其他的會觸類旁通,但是一定不能受傳統的技法所約束,要有獨特的個性。

總 之,要想畫好石頭,必須注意觀察,多去寫生,從生活中找出規律,創造性的體現自己的風格,把山水畫得技法得到發展和創新。

中國水墨山水畫的皴法,在繪畫上具有特殊的重要性。我國土地廣大,地質也因地域而不同。以描線為基本來表現山嶽的明暗(凹凸)的方法比較多。不過,主要的方法可分為下面六種,其概要說明如下:
斧劈皴 —— 表現火成岩山岩崩潰的部分與突出的部分的主要方法,往往和披麻皴一起使用。
披麻皴 —— 表現土山外觀的主要方法,多用來畫我國南方的山水。
捲雲皴 —— 表現古老山脈的圓形山頂的主要方法,能表現出蒼勁的感覺。
雨點皴 —— 表現被煙霧所籠罩的山嶽的主要方法。
荷葉皴 —— 表現水成岩所形成的山和岩的主要方法。
折帶皴 —— 表現水成岩所形的山嶽,特別是崩塌的斜面和堤防的主要方法。
以上各種皴法的應用,須視地質構成的關係而定,必要時可將兩種方法混合或折衷使用。

畫山石法

      山的外形可分為、丘、壑、峰、巒、崗、嶺、巔等,又有坡度起伏連綿不絕的形勢或因朝暉夕陰,風雨雲霧變化流露出來的自然美,故畫山之前必先遠觀其勢,然後再近看其質。山因地質的不同可分為水層岩、火成岩與變質岩等。山石的質地不同,所表現出來的形態、紋理也不相同,中國山水畫家累積數百年來觀察與剖析的綜合體驗,逐漸發長出個種皴法,用筆墨線條來表現不同紋理的山水感受。吾師李霖燦教授用「山石紋理,筆墨組合」八個字來定義皴法,可以說是最簡要而恰當的解釋。

 山石、樹木、河川是山水的主要構成部分,一般先從畫石開始。石是山的一部分,古人說:「石分三面」。「石分三面」的原理和現代的透視學相符合,為增 立體感,大多以輪廓線的 弱、粗細、濃淡來表現。在一般情況下,最好一筆劃成。運筆法可分為中鋒、側鋒以及兩者並用等。中鋒的描線有濕潤的光澤,而且筆力纖細,多半用來畫受光面。側鋒的線是由中鋒連續而轉折的,比較粗大,用來畫暗面。暗部的一方用濃墨,另一方用淡墨作畫,濃墨部分是石的明暗交錯面,淡墨部分是暗部的反射面。不要以為僅是一塊石頭,便認為簡單而輕視作畫, 因為要畫出好的山水畫其要訣就在於畫石。

石分三面

古人講的石分三面這句話說得是只要畫出石頭的三面就可以了。只要畫出三面就可以表現出石頭的結構和立體感了。在畫時一定要運用黑白關係,也就是處理好陰陽面。一般的都是上白下黑,左邊白,右邊黑,右邊白,左邊黑。當然也有中間白兩邊黑得。

大小安排

如果畫面需要很多石頭,不能大小一樣,也不能分散排列。要有大小、有聚散、大小相間。古人的經驗是:近山處,大石間小石,近水處,是小石間大石。

表現手法

      (一)畫石

      在談到各種不同的皴法之前,先淺談畫石,石是山的局部  ;畫石是畫山的第一部,所謂「石分三面」就是要表現出山的凹禿凸陰陽,畫出石塊的立體感。

      畫石的部驟,大致可分成鉤、皴(擦)、染、點,或再增  加「提」的程序。「鉤」是用中峰或側峰畫石塊的輪廓,確定其形狀,鉤的線條可依石的特徵靈活運用。「皴」是依山石的紋理以各種線條(或點)畫出石頭的質感或立體感,也可酌情用偏鋒(筆腹)乾筆「擦」以加強其凹凸或質感量。「染」是以淡墨大筆濕畫石之暗面,待淡墨乾後再做第二次、第三次的宣染,直到感覺充份為止。「點」是用濃墨或焦濃加苔點,若墨色的濃度夠了就算完成,若嫌不足,可用濃墨或焦墨依原有的鉤、皴再「提」一次;提的線條並非依樣重描,而要略相錯開。先以教淡的墨鉤或皴,後以濃墨提,可救可改,且提後教為渾厚,富有變畫。

 (二)雨點皴

      雨點皴又稱為雨打牆頭皴,北宋范寬以此表現北方黃土高原的景緻。畫時以逆筆中峰畫出垂直的短線,密如雨點。

(三)小斧劈皴

      李唐的「萬壑松風」是小斧劈的最早且最佳的作品,如雨點皴一般,適宜表現山石剛硬的特色。用筆方向變為側鋒「听」出,落筆時頭重尾輕。

(四)大斧劈皴 

      從小斧劈皴演變成,整個南宋 ( 尤其馬遠、夏珪 ) 及明代浙派盛行畫大斧劈皴。畫時將筆側臥如斧之砍劈,形狀是平頭尖尾,下筆重而收筆快,最適合表現火成岩的結構。

 (五)披麻皴

      表現江南土質山丘,五代的董源、巨然首先使用,是南宋的代表性皴法。披麻皴又可細分為長批麻皴、短披麻皴、散披麻皴。畫披麻皴以使用中鋒為主,線條較柔,以接近平行的線條組合。

(六)牛毛皴

      牛毛皴是元代王蒙所創,以繁密的短筆層疊,適宜表現夏季山頭的蒼潤茂密。 牛毛皴源自披麻,亦以中鋒為主 ,渴筆淡墨,層層皴擦。

(七)折帶皴

      折帶皴是元代倪雲林所創,適宜畫平坡山石。畫折帶皴需  「平寫側偃」的結組方式,先以順風橫向畫出,街著轉向側鋒 ,直落而下。

林振彪老師示範作品

參考書目 山水入門  余毅著者:    初版: 73年 3月  頁4~17 

山水畫技法解析  魏紫熙繪著  出版者江蘇美術出版社   再版:1999 年 10月  17頁 

參考書目:國畫技法  著者:孫其峰/白雪石/黃均  再刷:1995年四月  頁147

出版者:大孚書局有限公司

資料來源:維基百科,自由的百科全書 

Article written by 林振彪

發佈留言

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。 必填欄位標示為 *

© 藝流畫室, ALL RIGHTS RESERVED