梅花通常在冬春季開放,在中國傳統文化上,與蘭、竹、菊一起列為「四君子」,也與松、竹一起稱為「歲寒三友」。並有所謂「春蘭花、夏荷花、秋菊花、冬梅花」,梅花憑著耐寒的特性,成為代表冬季的花。
梅花的總品種達300多種。適宜觀賞的梅花種類包括大紅梅、台閣梅、照水梅、綠萼梅、龍游梅等品種。觀賞類梅花多為白色、粉色、紅色,也有紫色、淺綠色。中國西南地區12月至次年1月,華中地區2至3月,華北地區3至4月開花。初花至盛花4~7日,至終花15~20日。
梅花每節1~2朵,無梗或具短梗,直徑1~3厘米,萼筒鍾狀,有短柔毛,裂片卵形;花瓣5枚,原種呈淡粉紅或白色,栽培品種則有紫、紅、彩斑至淡黃等花色;雄蕊多數、雌蕊離生,子房密被柔毛,罕為2-5(離心皮)或缺如,子房上位,花柱長。
梅花第一步是出枝。先用筆蘸調淡墨,在盤子邊上括幹些,再蘸深墨,以中鋒畫出最前面的枝條。起筆時用中鋒,畫至枝條下端漸轉側鋒,務必注意行筆過程中,枝條留白斷開,以便填花。也可先用較淡的墨,以側鋒畫出後邊的粗枝幹,再加前面深枝條。要根據構圖需要靈活運用。無論那種方法,枝幹的穿插交錯、疏密關係和斷開留白等都是一樣的。
第二步,用淡墨圈出花朵。注意花朵的聚散和正側偃仰背的表現。花朵與枝幹需反覆交替進行。
畫好主要枝幹,決定畫面大局,畫好一部分旁枝後開始畫花,花畫得差不多時,再在花中穿插枝梢,而後再補些花,或再添些細枝梢,這樣交替進行,逐步完善,不可各步驟之間截然分開。
第三步,處理花心、剔花須、點蕊頭、點花蒂。用較禿的筆,以中鋒濃墨為佳。花朵的正反背側往往通過點心才能表現出來。
第四步是點苔,收拾整理。干、枝、花等基本完成後,再回過頭看看總體效果,不足之處再作充實調整。最後在適當的部位題款加印章。一幅梅花就完成了。
畫圈梅,一般不著色。為托出白花,可在花瓣輪廓外圍圈染淡墨。也可用淡赭石或淡草綠圈染。圈染時水分要足,力求滲化效果,切忌乾澀、刻板。圈染後可再用較大的筆,加水調和成更淡的赭石或草綠,點灑於圈花或枝幹間隙,(點灑時要有疏密,不宜過多)使畫面層次更充實多變,總體氣氛更好。花心處一般留白,或點黃粉。
也有畫者,在畫好後,往宣紙背面花瓣里填白粉,會使白梅更加飽滿突出,增添姿色。 梅花的構圖
構圖,在中國畫的傳統理論中稱作「經營位置」,也就是畫面的布局。這是在理解了花卉的生長規律、結構特徵、並懂得了基本造型方法和筆墨要求後,進入摹寫或創作時,必然會碰到的問題。同樣是一種花卉,為什麼有素養的畫家入畫時,能給人以美的享受,而初學者則難以做到,除筆墨技巧外,畫面的總體布局,即構圖的合理與否是十分重要的。所以,筆墨、形體和構圖是畫好一幅畫的主要技法要素。
中國花卉或花鳥畫的構圖,可以從兩個方面來認識。一是處理畫面的具體手法或方式,如「S」形構圖,半環形構圖,縱橫交叉構圖等。二是掌握畫面布局中美的法則,如主輔、虛實、疏密、聚散、藏露、開合、呼應等。初學畫梅,掌握幾種具體的構圖形式是必要的,但根本上是要理解和掌握構圖規律,做到舉一反三。靈活運用,才能千變萬化,得心應手,現分別簡述之。
林振彪老師示範
主輔:或稱「主次」、「賓主」、「主客」等,一幅畫有主體,有陪襯。主體是畫面的重點或中心。布局時力求主體的位置突出、醒目,其他作為陪襯,位置應隱蔽些,畫行虛些。左圖前面一枝梅為主,後為賓。一主一輔。一濃一淡,一高一矮、一疏一密,自然形成了鮮明的節奏與對比。切忌主次不分,平均對待。
具體運用時,也有用反襯的手法。即把矮小次要的置於前面,主體置於後面。可視構圖需要和表現手法而定。
虛實:一幅畫,總體布局上必須有虛實對比,一般說來,「有畫處為實,無畫處為虛」或者說「有筆墨處為實、無筆墨處為虛」。這都是說明畫面上的空白和物象的對比關係。在構圖上常有虛實相間、虛實互用、以虛顯實、以實破虛等手法。花鳥畫一般不畫背景,留出大塊空白,即是「虛」,而所畫之物即為「實」,或者近者為實而遠者為虛,或者主為實賓為虛,都是為了畫面的對比效果。「虛」能給人以「遷想妙得」之功,所謂「意到筆不到」、「意猶未盡」也正「以虛顯實」的絕妙效果。切忌滿紙筆墨,所畫物象占據一切空白,畫得嚴嚴實實,反而使觀賞者感到閉塞,失去了遐想之餘地。
在構圖上除兩枝梅花有主輔之分外,在左上方留出大塊空白,即是為了求得虛實效果。
疏密:中國畫理中有「密不通風,疏可走馬」之法則。構圖時應密處密,疏處疏,疏密有致才能節奏生動,平鋪直敘,沒有疏密變化則刻板平淡,觀之乏味。畫梅花,主要是處理好枝幹、花朵、苔點等點、線、面的排列交叉關係。上圖,前面主體枝幹濃而密,後面輔枝淡而疏。
聚散:是指集中與分散的關係。畫梅花,花朵的分布必須有聚集在一起的,有疏落分散的,聚散之間要互相聯繫,做到聚而不塞,散而不散,才能富有韻律,引人入勝。切忌平均分布、散點布局。
林振彪老師示範
藏露、隱現:根據意境和畫面藝術手法的需要,在構圖時,往往某些部分要藏,某些部分要露。某些部分要畫得顯眼些,某些地方則要隱蔽些。一般是主體部分要醒目突出,陪襯部分隱蔽些。但有些構圖,主體部分也要有藏露、隱現。如表現古梅老乾為主的畫面「老乾新姿」,構圖時儘管老乾占據畫面主要位置,但具體著筆時,必須處理好藏露隱現的關係。才能使畫面產生大小粗細、濃淡前後等強烈對比和含蓄多變的藝術效果。
開合:是指畫面構圖的完整統一。門窗有開關,故事有始末,文章有開頭結尾,畫畫同樣有起有結。有的畫使人感到沒畫完,這就是沒有合好。如畫一條龍,畫龍身為「開」,點睛則為「合」,畫龍不點睛,則是死龍。畫梅花也如此,只圈點花瓣而不點花心,猶如畫龍不點睛,顯得沒精神,也就是只開不合。無論小構圖、大構圖都要處理好開合關係,有的畫面有幾個開合,都要認真處理好,使其達到完整統一。切忌有頭無尾,半途而廢。
呼應:也稱「顧盼」,是指畫面的物象形態,色調互相協調、呼應,相映成趣。構圖上應在上下、左右、前後、主輔等各個方面去考慮,使之做到顧盼有情,氣脈貫通,情景交融。切忌機械湊合、各自東西互不關聯。
主體梅,主幹上發,旁發小枝在畫面上方轉而下垂,和右下側梅枝上下呼應,形成顧盼之勢,使畫面構圖富有變化和情趣。避免了主輔兩枝梅花,枝條全都上發的單調局面。
綜上所述,既是一般花鳥畫構圖中創造形式美的重要法則,也是畫梅花時應該掌握的規律。梅花構圖和其他花卉大同小異,根據梅花以表現枝幹為主,構圖上可歸納為「長短、粗細、多少、縱橫」八個字。梅花的一切構圖形式,萬變不離其宗,都發自這八個字。
構圖力求形式優美,變化萬千,時又求得統一,「變化統一」是構圖的總要求。變化與統一是事物矛盾對立的兩個方面。一幅畫無「變」則板,「變」過則亂。也就是說,畫畫時在筆墨、形體、色彩等諸方面太統一,必然呆板、單調、無生機。必須造成表現手法上的各種「矛盾」,才能產生起伏、滌盪和節奏韻律等美的東西。梅花構圖,也正是運用矛盾的對立統一法則,創造出各種各樣的構圖形式。
為使初學者易於掌握,現介紹幾種主要的梅花構圖方法,以供參考。
長短參差法:即運用梅枝的長勢,以長線和短線的不同安排,形成對比。當畫兩枝梅花時,不論枝條向背如何,左右並列還是前後重疊,均應一長一短、一高一矮、一主一輔、一疏一密、一濃一淡。「長」者為畫面主體,「短」者輔佐。「長」者,使畫面富有變化。只長無短單調孤立,只短無長則無主心骨。有長有短,則主次分明,是畫梅構圖基本一法。
粗細相間法:粗和細是又一對矛盾對立的統一體。梅花有老乾、新枝,有粗干、細枝,組合到一個畫面上,能產生強烈的形體對比效果,特別在創作大幅面構圖時,(如中堂、橫披)採用粗細相間的多層次構圖,能使畫面充實飽滿,氣勢雄渾。
林振彪老師示範
縱橫交錯法:梅花紛繁多姿,有上發、下垂、橫倚和回折等,在構圖時可將兩種發枝式組合到一個畫面上,形成縱橫交錯。其變化很多,可以前橫後縱,也可前縱後橫。可以用左橫枝交錯,也可用右橫枝交錯。至於「S」、「之」等形式的梅圖,實質上都屬縱橫交錯式範圍之內,只是交叉時角度有大小運用不同而已。
三線組合法:一幅畫,梅花枝幹態勢,可以用幾條線作為基本單位來概括成構圖骨架。構圖時一條線太孤立,兩條線仍然單調,三條線四條線足可以了。這三條線中有一條是主線,在全畫中起主導作用,在畫面中占的份量較重,位置比較明顯,勢也比較清楚。第二條是輔線,輔線和主線的走勢基本一致,略有角度,以輔助主線的勢,但比主線要弱(或短、或細、或淡)。第三條是破線,用它把主線和輔線穿插交織起來。三條線交叉的方法很多,可以自下而上。或自上而下,可以從左到右,也可以從右到左,千變萬化,全在於靈活運用。
四邊出枝法:畫梅花,枝幹總得從畫面的四邊進入。四邊即上下左右,每一邊可在兩端出枝,一張畫面可有八個理想的出枝位置。切忌在畫四個角上或四邊正中出枝。
以上介紹的幾種構圖方法,只是入門的初步,在不斷的藝術實踐和深入生活中,通過觀察寫生,融匯貫通,舉一反三,定能掌握和創造更多的構圖方法。
圈梅的畫法
畫圈梅順序:先勾瓣、後花心,再剔花須、點蕊頭,最後點花蒂。
正面花畫法:正面花為五個近似圓形的花瓣構成,大小基本相等。先畫上半部二瓣,再勾圈下面兩瓣,一筆勾成一個花瓣,也可兩筆勾出一個花瓣。初學時,要畫得認真規矩,每瓣都交代清楚,不可馬虎潦草,熟練之後,筆墨自如,圈勾自然圓轉,生動靈活。五個瓣組成的一朵花,大體上是一個較為規矩的圓形。用淡墨勾圈時,線條可稍粗些,水份較飽和,圈出花朵有滋潤感。也有用深墨圈花的,但線條要略細而發毛(中鋒運筆時略帶偏鋒)。花朵的大小,最好與原花等大或略大一些,不宜畫小,不可因畫紙小而縮小花的比例。圈花瓣時切忌內外皆實,五瓣分離、花瓣過尖過長、無中心等。
花心的處理,不能一朵一朵地個別進行,需在一張畫的花朵全部圈點完成後,再統一畫花心。梅花花形較小,花心部分可作適當誇張,正面花心,可在五個花瓣中間畫一小圓圈,花心須成輻射狀,用硬毫中鋒剔須,線條要挺勁粗實,「健似虎鬚」,要長短相間,齊而不亂。切忌剔使用彎曲無力,過於纖細。
點蕊頭,最好用禿鋒舊筆,中鋒垂直點下,圓渾厚實,點子要略粗大些,如「椒珠蟹眼」。點時要隨花須長短,錯錯落落,才有風致,切忌機械規則。
花心、剔須、點蕊頭,無論是勾勒法還是沒骨法,皆需用濃墨,用其他色彩不及墨色強烈鮮明,富有神彩。
半側的花:五個花瓣的形態有區別。前面兩瓣呈扁圓,後面的兩三個瓣被前瓣所遮,故不能畫全。具體著筆時,先畫前面兩個扁圓瓣,再添加另外的三個瓣,這三個瓣十分機動,富於變化,可表現半側花的透視程度。花心部分必須隨透視變化而變化。即半側時,花心小圓圈也應該略扁。其位置也不在正中,剔花須只呈半圓輻射。半側花見其花托,花托呈「丁」點,一般「丁」加二點,但要視花形而定。花托點在瓣與瓣中間。
全側的花:一般畫三瓣即可,中間較大,兩側較小,露出一部分花須、蕊頭。因透視角度不同,有些全側花可不點須蕊。
花蕾:呈圓形,比花朵小,有的緊包未開,畫成圓圈即可。初綻的,兩三個圓弧交疊便成。先畫枝,後畫蕾,蕾多生在枝梢。畫蕾,用濃墨點托,顯其精神。
背面的花:生長在枝幹後邊,只見花萼,不見花心和須蕊。花托上部分裂成片狀,稱為花萼,共五片,有紅、暗紅和綠色之分,在花與枝的聯接處,以濃墨點垛而成,點一點或五點。側面多見兩三片萼,用筆隨意一些,墨點要稍濃重,不宜太細,也不必拘泥於嚴格的組織結構,力求總體視覺舒服即可。
點梅的畫法
點梅,就是用筆蘸墨或色,直接點 出花瓣的結構、形態。故稱沒骨畫法。
點墨梅,是用淡墨點 梅花。方法是用禿筆先蘸淡墨,再蘸適量較深的墨,然後按花的正側偃仰背,以中鋒垂直點下。花朵分布有疏有密,點要圓,不露鋒,花瓣墨色有濃淡,使之有立體感。花心、花須、蕊頭、花蒂,要用濃墨在花瓣將干未乾時勾點。最後,在枝條上加苔點。
點綠梅,畫法和點墨梅大致相同。
用濕筆蘸白粉,筆尖蘸綠,即可點出嬌嫩的綠梅。心、須、蕊,蒂等用濃墨勾點。
點紅梅,可用硃砂、朱?、曙紅、胭脂等色。用禿筆先調蘸硃砂或朱?,(含色稍飽和些)再用筆尖蘸胭脂,按花朵姿態和疏密點出,即成紅梅。硃砂顏色熱烈而沉著,點出的紅梅雅致含蓄。朱?則火紅明快,點出的紅梅生機盎然,色調熱烈。作畫時可依不同需求和懸掛場合,採用不同色調
畫紅梅,花心部分可用黃粉勾點,但效果不及濃墨勾點理想。
點粉紅梅花,禿筆先蘸白粉和曙紅或牡丹紅,加適量清水調成淺紅,然後筆尖蘸較深的曙紅或牡丹紅,逐瓣點 即成。最後以濃墨勾點花心、加苔點,即成色調鮮艷明快,賞心悅目的畫面。
。畫梅口訣
畫梅有粗細,墨中要見筆,頓挫與順逆,枝中要求曲。枝幹應穿插,畫枝如寫「女」。疊花似「品」字,分組菊疏密,攢三和聚五,主賓莫分離,俯仰與向背,用色需統一。
梅.桃.櫻.的分辯
「梅花」:單獨開花,沒有枝幹。
「桃花」:同時有兩朵花開放,擁有短梗。
「櫻花」:同時有許多花開放,擁有很多長莖。
參考書目 實用繪畫學 趙少昂繪者 出版者: 藝術圖書公司 二版1990年6月23日 頁8~11
四君子畫譜 編繪者: 楊揚 再版:中華民國62年 11月 出版者: 藝術圖書公司 頁74~83
梅譜 編繪者: 周士心 再版:中華民國68年 5月 頁 出版者: 藝術圖書公司
跟徐湛學國畫 編繪者: 徐湛 ( 二 ) 2017年9月1版 出版者: 科學埔及出版社 .北京 頁158~161
(一)芥子園畫譜全集 出版者: 文化圖書公司 出版: 中華民國 65年 5月 頁700~706
嶺南畫法(一) 盧清遠繪著 出版者:藝術圖書公司 再版:1995年8月 頁24~25
小寫意花鳥畫教程 皇甫秉鈞著 出版者:安徽美術出版社 版次: 2013年1月第1版 頁5~12
資料來源:維基百科,自由的百科全書