3 8 月, 2023

春景山水畫-國畫的山水畫法

四季山水畫(春景)傳統山水畫根據所表現的季節景色特徵,可以分為:春景、夏景、春景、冬景。  中國傳統山水畫自當 […]

四季山水畫(春景)傳統山水畫根據所表現的季節景色特徵,可以分為:春景、夏景、春景、冬景。

 中國傳統山水畫自當以山水為主體,眾多點景的注入,不僅能夠增添山水畫的情致,也能為山水畫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。 在山水畫春景作品中,出了對樹、石的刻畫表現上展現出一定的特徵性,在對畫中峰巒、煙、霧、雲、水的表現上也呈現出獨特的一面。  中國論文網

春景山水畫;樹木;煙雲;點景傳統​​山水畫根據所表現的季節景色特徵,可以分為:春景、夏景、春景、冬景。 對於不同季節的山水景色,畫家在刻畫表現上展現出一定的特徵性。 

在春景作品中,畫家在對畫面景物的刻畫表現上與夏景、秋景、冬景山水畫中的景物是不同的,這種不同的刻畫表現主要體現在樹石、雲霧、溪水、點景等方面的刻畫上,為更深入的對山水畫春景作品進行研究,故對山水畫春景作品《早春圖》中的景物研究。 

宋代郭熙,絹本設色,縱158.3厘米,橫108.1厘米,現藏台北故宮博物院。 此作品採用全景式構圖,以高、平、深三遠相結合的構圖方法,表現了北方高山冬去春來的山林景象,畫中樹木萌發出春意、雲霧繚繞、多處點景襯托出暖暖的春意。 

一、樹生石間枝發春意在宋代郭熙《林泉高致集》中提到:“春山煙雲連綿人欣欣……。”

①春天大地回春、萬物甦醒,樹木逐漸泛青,樹枝慢慢發芽,再加上遠方薄薄的雲霧,給人以欣欣向榮、無限生機的同時,也展現出煙霧繚繞、生機勃發的畫面意境。 宋韓拙在《山水純全集》中闡釋這八個字說:“春英者,謂葉細而花繁也……。”

②在傳統山水畫的構成中樹木是其不可分割的一部分,在山水畫四時景色中也具有著不同的描繪特徵。 在春景山水畫中樹的描繪大致呈現出以下兩種形態:一種是寒冬將過,萬物回春時,樹上的樹枝尚未發芽,但有展現出絲絲的生機;一種為陽春之景、百花齊放之下,樹木的繁盛茂密。  在郭熙《早春圖》中山峰聳拔林立樹木穿插在其中,樹木品類較多且外形富有變化,樹木的高低大小、樹葉的稀疏等又具有生動的變化。 樹幹用筆生動靈活、穿插自由靈動,以淡墨暈染,節疤處有重墨通點,並勾勒出樹幹的干鱗;樹多枝細,枝條以鷹爪、蟹爪、松葉、拈針,夾雜夾筆、單筆相伴,枯樹上枝丫尚未發芽,卻似在懵懂之間,再加上山中云霧瀰漫,樹枝末梢若隱若現,充分的展現出樹木在冬去春來之時的複蘇氣息。  從《早春圖》中,不難看出畫中並未有山林景象春景的嫩綠的葉芽、盛開的桃花,因多為早春之景,以暗含寒冬之後樹木的凋零和春即將到來的絲絲生機。 

在樹木刻畫上與雪景山水畫的樹木相差並不大,不論是在樹​​幹的勾勒、樹枝的鷹爪、蟹爪的刻畫上還是在樹木的穿插組合上;而在山石的描繪上則展現出不同的景象,春景山水畫中山石多皴擦富有一定的質感,而冬景山水畫中山石僅僅勾勒其形態,並無過多的皴擦,以空白來展現出雪的積壓呈現出雪白的景象。  二、雲霧纏繞溪水映影在山水畫春景作品中,出了對樹、石的刻畫表現上展現出一定的特徵性,在對畫中峰巒、煙、霧、雲、水的表現上也呈現出獨特的一面。 在傳統山水畫論中關於他們的論述如下,有山的“春山澹冶而如笑”;水的“春綠”;天空的“春晃”;春日曉煙的“早春曉煙驕陽如蒸,晨光欲動。曉山如翠,乍離乍合,或聚或散,變態不定,飄飄繚繞於叢林溪谷之間。”等等。  在春景山水畫作品中,峰巒的畫面呈現多與煙霧、白雲相結合來加以表現,無論是在氣勢雄壯的北方山水畫還是在平緩悠遠的南方山水畫中。 

林振彪老師示範作品

在郭熙《早春圖》是一幅北方山水畫全景式的代表作品。 畫中冬去春來,萬物甦醒,山巒之間浮動著大量的霧氣,暗傳出春的欣欣生機。 遠處山峰聳拔挺立,氣勢雄偉,山頭均有低矮的樹木點綴其間,正懵懂而長,萌發出絲絲的生長氣息。 山間泉水淙淙而下,匯入河谷,畫中幾處人物活動為大自然增添了無限的生機。 畫中薄霧纏繞在山巒之間,空白留出,變幻莫測。 山,籠罩著層層的薄霧,迷迷濛蒙中吐露出山的蜿蜒曲折,連綿起伏,令人不禁的彷彿已置身其中。 且畫中乾隆御題詩:“樹才發葉溪開凍,樓閣仙居最上層。不藉柳桃閒點綴,春山早見氣如蒸。”

③足以可見春山之景的盎然生氣。  《早春圖》中山巒與雲霧的結合性表現,溪水緩流,水面平靜,畫家為我們所展現得一切都是春季之中山林的豐富景色的寫照。 大地回春,萬物以榮,陽光明媚,草木萌動,百草新生,大地草綠如茵,山間雲霧纏繞,山巒若現等都是對山水畫春景景象的描述,畫家對春景山水畫景象的表現也是十分的豐富多彩,雲霧、峰巒、溪水、湖面等在畫中的描繪為春之山林景象籠罩上一層幽深、靜謐之感。  三、點綴景間襯景顯春中國傳統山水畫自當以山水為主體,眾多點景的注入,不僅能夠增添山水畫的情致,也能為山水畫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。 在清代蔣驥《讀畫紀聞》中云:“村舍、亭觀、人物、橋樑,為一篇之眼目。”可以看出點景在山水畫中的重要作用。 山水畫中點景主要包括:人物、屋宇、橋樑、鳥獸以及各類雜什等類。  在春景山水畫作品中,除了在樹石結合、山巒雲霧、溪水的構成特徵外,點景的點綴也為春景山水畫增添了暖暖的春意和絲絲地生機,並不是說點景在春景山水畫做必不可少,但點景的植入為春景山水畫的意境表現及表達,提供了一定的襯托性和彰顯性,不同的春景作品中添加適當的點景加以點綴,不僅豐富了畫面,也充分的展現出畫面的盎然生機。  在郭熙《早春圖》中,畫中點景有人物、屋宇、小舟、小狗等多種,分別以組合的形式展現在畫面中,畫中的五處點景,分別為近景的行旅僧侶;停舟登岸的一家三口;漁人乘舟靠岸;樵夫挑擔前行;山間密林中的樓觀。 山間淡淡的霧氣,樹木的嫩芽新生,溪水匯流,再加上點景的襯托,洋溢出早春的盎然生機。  整體來看,郭熙《早春圖》中,對於樹木、雲霧、溪水以及點景的描繪十分的生動自然,充分的展現出寒冬將過,萬物回春時的山林景象。  

林振彪老師示範作品

  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[唐]王維在《山水論》中論道:“有雨不分天地,不辨東西,……雨霽則雲收天碧,薄霧菲微,山添翠潤,日近斜暉。早景則千山欲睡,霧靄微微,朦朧殘月,氣色昏迷。晚景則山銜紅日,帆卷江渚,……春景則霧鎖煙籠,長煙引素,水如藍染,山色漸青。夏景則古木蔽天,綠水無波。……秋景則天如水色,簇簇幽林,……冬景則借地為雪,樵者負薪,漁舟倚岸,水淺沙平。”說明這時我國山水畫家對氣候、朝夕、季節色彩的變化有了更細緻深入的分析,並運用到繪畫創作中去。[宋]郭熙在《林泉高致》中指出:“水色:春綠,夏碧,秋青、冬黑。天色:春晃,夏碧,秋淨,冬黯。”郭熙是中國古代大畫家,又是傑出的繪畫理論家,他概括地總結了水色和天色的季節變化。 [清]唐岱在《繪事發微》中說道:“山有四時之色,風雨晦明,變更不一,非著色以像其貌。所謂春山豔冶而如笑,夏山蒼翠而如滴,秋山明淨而如淡,冬山慘澹而如睡,此四時之氣也。” [清]沈宗騫在《芥舟學畫編》中也生動而具體地介紹四季風景的色彩畫法:“春景欲其明媚,凡草坡樹梢,須極鮮研,而他處尤黯淡欲以顯之。故作春景,不可多施嫩綠之色。-……夏景欲其蔥翠,山頂石顛,須綠面加青,青面加草綠。…秋景欲其明淨,疏林衰草,白霧蒼葭,……冬景欲其黯淡,一切景物,惟松柏竹及老樹者,可用老綠,餘惟淡赭和黑而已。”形象地描述四季色彩的特點,說明中國畫也必須用色彩表現季節和氣候的變化。

林振彪老師示範作品

唐詩 春季

【送孟浩然之廣陵】   李白

故人西辭黃鶴樓,煙花三月下揚州。

孤帆遠影碧山盡,惟見長江天際流。

【點春之處】:「煙花三月」點明在春季,且山色碧綠,煙花一片景色美好。但卻得與友人分別。

【賞析】:

此詩以用景物寫離愁。結構綿密,不僅記錄了送別時間,還有送別之地,即被送的人將要何去何從,都巧妙的安排在詩裡述說。目送著友人離去,漸行漸遠,如同美景愈在遠處愈渺茫一般,我想這也就是他說揚州如煙花的原因之一吧!所以我想在此送別詩會選在春天不只為了以景物挑起離愁,分析得細一點,是以美景來襯情感,而且美景愈走愈遠,愈見消失時反而給人悲涼,這也就如同李白送友的心情吧!就像後兩句詩-孤帆遠影碧山盡,惟見長江天際流。

【送別】    王維

山中相送罷,日暮掩柴扉。

春草明年綠,王孫歸不歸?

【點春之處】:「春草明年綠」,暗指期待再過一年的春天你會歸來,也就是說,送別的季節也是在春季。

【賞析】:

和上一首送別詩最不同的地方,就是此首詩後還寫有期待之情。希望在這時候分別,過一年就能再於同時同地相聚。那種似曾相似的熟悉,和朋友間的情誼,一定會讓重逢更加快樂。且春天草木茂盛、生氣勃勃,也難怪王維會想要在此時相聚了。

小結:春和離情送別:

送別是哀傷的,當不得已要在春天分手時,儘管春天再美,眼裡也容不下喜悅吧。

我想,唐詩中的送別詩背景若選在春天,用意也是為了加深送人的人的痛苦吧!想一想,在應該開心的日子,卻必須承受悲傷的那種感覺,不是比平常更讓人難以接受嗎?我終於明白,詩人們要選美妙的春天當送別詩的背景的理由了。最主要的大概就是為了讓讀者留下印象,因為這樣詩才美-一種「淒美」。

【相思】     王維

紅豆生南國,春來發幾枝;

願君多採擷,此物最相思。

【點春之處】:「春來發幾枝」,紅豆樹在南方的國度生長於春天。

【賞析】:

借物詠人,間接的表達出相思之意,不直率,卻害羞得可愛。

由第三句開始巧妙地「轉」,讓第四句委婉的表示出「思念」,令人意外的佩服。紅豆代表相思,由此詩而更為人所知,相思和春天扯上關係,給人一種挺美的感覺。春、夏、秋、冬怎麼想都只有春季,才能使人容易思念情人,因為景物的美,浪漫的氣息。秋天的話,因為中秋和重陽,思鄉的比較適合吧!而春天百花齊放,不正如春思心花怒放?

【春曉】   孟浩然

春眠不覺曉,處處聞啼鳥。

夜來風雨聲,花落知多少。

【點春之處】:除了題目和「春眠不覺曉」這句以外,像清晨的啼鳥,晚上會有陣雨,使盛開的花朵被打落,這些也間接點明了春天。

【賞析】:

首兩句從不覺而覺,要鳥啼才知道已經早上了。後兩句寫出了萬一不自覺的結果,那就是花木受到傷害。所以此詩的題旨在於要「惜春」,俗語:「一年之計在於春」,從唐代原來就有這種概念了呢。不管是王維突發奇想還是認真的勸告人們珍惜光陰,春天那麼好的季節,也不會有人想糟蹋吧!雖然這單單只是首白描詩,但平淡文字中,琅琅上口且又別具意義。

小結:春和相思和珍惜光陰:

這個子題符合的詩比較沒有那麼多,唐代的勉勵詩一方面就不多,另一方面,我覺得唐代詩人關於感情方面的詩,都趨向哀怨為主,所以單表示相思的春季詩也不多,我蠻欣賞王維這種與眾不同的風格,別的詩人想不到的題材他卻想到。

而且用不是很明顯的手法暗示。「春曉」,寫一年之始的「春」,一日之始的「曉」,被啼鳥喚醒,被風雨敲醒,敲醒頭腦使之清醒,告訴自己也告訴世人「花開易落」,要珍惜人生中美好的春天啊!

【閨怨】    王昌齡

閨中少婦不知愁,春日凝妝上翠樓;

忽見陌頭楊柳色,悔叫夫婿覓封侯。

【點春之處】:「春」日凝妝上翠樓此句點明季節,並出現春天容易見到的楊柳

【賞析】:

此詩大意是寫女子的閨怨。首句說「不知愁」是反起法,第二句還有心情「凝妝」打扮,也是配合首句,到了第三句「忽」字整個意思就轉了,少婦一見到翠綠的楊柳,頓覺得一年又過去了在那麼好的春天中丈夫還是沒回來,所以原本的不知愁變愁倍增而開始後悔當初讓丈夫出外求取功名。其實,當少婦凝妝上翠樓眺望的時候,已經在想念丈夫了吧。之所以會上翠樓我想也是為了看丈夫回來了沒有,所以首兩句並非完全的代表不知愁,事實上少婦一直都在想念丈夫的,只是因為女子都是害羞的所以沒有明顯表露出來,藉著春景,才忽然明白。

【春詞】    劉禹錫

新粧宜面下朱樓,深鎖春光一院愁。

行到中庭數花朵,蜻蜓飛上玉搔頭。

【點春之處】:深鎖「春」光,但這裡的春光是指女子的容顏。不過此詩的時間背景還是春天,因為蜻蜓也算春天才會常常看到的動物,花朵繁盛也是春的特徵。

【賞析】:

這首是宮人的閨怨詩。第一句表示她好不容易化妝得漂漂亮亮,便從寂寞的高樓上下來,宮門卻還是深鎖著,好像這女子的心思也深鎖著,新粧美麗的臉龐也是深鎖著,因為美麗無人欣賞。但第三句又轉,似乎是想開了般的數花朵,其實只是無聊吧。被疏忽也不是短暫的了,只是沒想到在春天也會如此悲哀,連蜻蜓都愛新粧而靠近女子了,而宮中的其他人呢?卻都沒有注意到,真的是蠻可憐的,而且因為在宮中,言行受到限制,女子抒怨都不能太明顯,這首是側面寫怨,含蓄不露的感覺,也象徵著女子的個性溫和。我想在那樣的時代幾乎男性都喜歡溫柔婉約的女子,所以詩才會寫得那麼含蓄婉約吧。

小結:春和<閨怨>和<春詞>:

這兩首詩皆以春來刻化出閨怨之情,感覺上是刻意安排了明顯的對比。因為春天幾乎都是幸福的成雙成對的世界,大家都特別敏感,不希望在春天還那麼孤單。可是閨怨可就難為了,無論如何都得痴痴等對方回來。

【無題】     李商隱

相見時難別亦難,東風無力百花殘。春蠶到死絲方盡,蠟炬成灰淚始乾。

【點春之處】:東風、春蠶。都是代表季節是春天的詞語。

【賞析】:

乍聽起來,這首詩是悲慘的。其實仔細研究後會發現,不完全悲哀,因為作者預留了期望的空間。此詩主要是表達對情至死不渝的真摯情感。但現在可能有所阻礙,所以第二句才會故意說東風無力、且百花殘,事實上春天一般都是生機蓬勃,很明顯的也是利用春天的生氣來反襯作者現在壓抑的情感。而三、四句,以蠶和蠟燭為喻來表達那種「山無稜、天地合,才敢與君絕」的情份。

而預留期望的詩句就是最後一句,託借代幸福的青鳥傳遞訊息給遠方的她,希望找得到她且能告訴對方自己堅持的情感。

【登樓】     杜甫

花近高樓傷客心,萬方多難此登臨。錦江春色來天地,玉壘浮雲變古今。

北極朝廷終不改,西山寇盜莫相侵。可憐後主還祠廟,日暮聊為梁父吟。

【點春之處】:錦江「春」色來天地此句點明此詩時間背景在春天。

【個人賞析】:

這首是愛國詩,因登高樓,望向了四面八方,而後就想到了現在國家「萬方多難」,故傷心了起來。春色依舊,浮雲多幻,是用來比喻時事的擾嚷,因而時間背景選於春天。後兩句是感嘆後主不夠英明,希望自己能為國家盡力,大有澄清天下的氣概。不經意的藉由春天的多變換暗喻國家的危險,進而提起自己的抱負,是很值得欣賞的作法。

春&<無題>和<登樓>

這兩首詩沒有什麼關聯,純粹抒發感情,但依舊趨向悲傷的調調。

特別的是「無題」還想到利用春天的美景反襯地說東風無力且百花殘,這跟「登樓」用春天的自然變幻述說國家抱負一樣都是深具意義的創意作法。從上層各詩一一研究下來,發覺春天的詩幾乎都偏向暗喻的作法,這點也和春天給人含苞待放、溫柔含蓄的感覺有關吧。

春天的美景實在太美,就會引起人的遐念、激發人的情感,情感也創造出各式各樣詩的靈感,這就是以景抒情的做法。只是,或許是因為在唐朝那種動亂的年代,也或許單純詩人的任何情感本來就比誰都來得濃,悲傷的詩也就比較多吧。

歸結起來,春天給人的感覺還是表以情分為主,因為大部分的春季詩意旨都是如此,送別類的詩亦是。春天果然還是令人容易動情,沒想到唐代和現代這點是一樣的。但也有特別的春天詩,像「春曉」等,有哪種以春天的美來形容女子美的詩,也有單純描繪春景的詩,淺顯易懂,不過也當然沒有什麼深具意義。

一直形容春天很美,那到底有多美呢?其實,光只是草木欣欣向榮,長出新生枝枒這點,就不知吸引多少人了,更何況鳥兒、蝶、花朵等等更讓人抗拒不了。

參考書目:國畫技法  著者:孫其峰/白雪石/黃均  再刷:1995年四月  

四季山水   張雄繪著  出版者:藝術圖書公司  再版:1991 年 1月  頁17

唐詩三百首  出版者 文國書局    1998年3月出版

資料來源:網路

Article written by 林振彪

發佈留言

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。 必填欄位標示為 *

© 藝流畫室, ALL RIGHTS RESERVED