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7 7 月, 2023

河川(水)的畫法-山水國畫技法

河川的畫法-林振彪老師示範 河川(包括瀑布與溪流)是山水畫的重要部分。 河川不論是曲折方式、流速急,均是一種生 […]

河川的畫法-林振彪老師示範

河川(包括瀑布與溪流)是山水畫的重要部分。

河川不論是曲折方式、流速急,均是一種生命的表現。可用描線直接畫出最徐緩的河流,因為水量少的河流有木小不同的石露出水面,必須使用合適的渲染。如果要畫出沖過亂石的急流時,必須注意各方面的狀態,使石與流水兼顧。另外,畫石的頭部時必須特別注意其周圍、上、下、左、右的空白。因為空白即是水,而且畫石頭部即等於畫流水。

假如在一幅山水畫中加上瀑布,可增加畫面的生氣。畫瀑布時,先用淡墨儘量正確地畫出瀑布的輪廓,其次將兩側的岩石以淡墨染出,使空白部分構成瀑布的形狀。然後用極其淡薄的淡墨沿著瀑布的流向,快速地刷一筆並加皴,即能表現瀑布水流的暗部,並畫出瀑布的立體感與動態感。遠景的瀑布僅留下空白,不須再加畫明暗。

林振彪老師示範

畫瀑布法 瀑布在中國畫論中稱為泉,因地質斷層或傾斜而產生,尤 其在火山岩及花崗岩的地形中最常見。其型態可分為亂石疊泉 ,懸崖掛泉,山口分泉,大瀑布等多種。瀑布的功能宛如血脈 般的貫穿山水全域,畫瀑布首先要重視其源頭。不可從山頂掛 下,同時要畫出飛奔噴射的動勢與水聲。水口最難畫,必求構思奇特。 古人畫瀑布多以流暢的線條表現出水的流動感與速度感, 並將旁邊的山石染暗以襯托白練之美。清人沈全或今人黃君璧 近年所畫的大瀑布則以戰筆或短促的線條,凝固滾滾而瀉的水 花,各具特色。

林振彪老師示範

藝術源於自然。從大自然中吸取養分,是藝術創作的必經之路。瀑布——這一名詞,是一個大概念,其中包含了泉、溪、澗等有落差的水流。水流時咽時暢,無一雷同,只有將自己置身於自然,對水流有較深的認識,畫時才能得心應手、達到天我合一的境界。

瀑布是由水的落差造成的,自然界中的水總是集於低谷,順谷流下,在平坦地便為溪水,逢高低相差便造成水的瀉落,即成瀑布了。岩石的變化無一雷同,於是溪流和瀑布也就千變萬化,雖難以捉摸,究其規律還是有可循之處的。可以將其理解為階梯,既是解釋水的落差而形成的瀑布,又可以簡單展示岩石之間的關係。

水浸淌的岩石有一定的了解。水的落差既是岩石的高低距離。岩石的高低縱橫將決定水的流向,岩石的低處遇雨便為水的聚集處。水經過處,改變了石塊的形狀,但不改變岩石內在的結構。

畫瀑布常用方法有三種:

第一種,行筆多用顫筆,有頓留之意。此法可顯瀑布之厚度,並有水花濺落的運動感。

第二種,行筆速度快,似有瀉落無阻之感。

第三種,用線條勾出瀑布的流向。此畫法線條宜中鋒用筆。

宋李唐《萬壑松風圖》,鏡心刻畫的水口,成為畫面的重要組成部分。現代著名山水畫家陸儼少的《煙江疊嶂圖》也是以寫意的筆法表現了氣勢宏偉的水口風光而取得作品的成功。畫水口先以濃墨勾皴出澗石,然後用淡墨勾染水波。無論以哪一種勾皴筆法,對水口的描繪都應注重質感,以剛與柔、蒼與潤、虛與實、濃與淡、靜與動的對比手法,使山岩與流水有所區別。並應強調形勢的變化,岩洞的疏密、前後、動靜的妥善經營,這樣就能塑造出有形有色的水口,或奇偉、或險峻、或深邃、或開張,氣象萬千、驚心動魄的局面。

畫瀑布要先抑後揚,「飛流直瀑布與岩石的關係

沒有山石的千變萬化,就沒有瀑布的千姿百態。要畫好瀑布,先得對山谷中常受下三尺」的宏偉之勢,是經有峰巒間迂迴曲折的「醞釀」過程。曲直相映,便構成山谷的幽深的

林振彪老師示範

瀑布特有的氣魄。畫瀑布先以垂直的線條勾出瀑布的框架,然後以較凝重的黑色皴染山崖,以此黑白對比的方法突出泉水的清澈。瀑布畫至下端時逐漸虛化,以虛襯托出瀑布的高峻和煙雲飄渺的幽深感。為了增強畫面瀑布的空間感和豐富線條的變化,瀑布前面的近景中可采樹木或岩石掩擋,這樣有藏有露,景色尤能顯得深密含蓄。中國山水畫家都善於表現瀑布,李可染更是以此著稱,他擅以沉重而又神秘虛幻的光照感表現瀑布,機具藝術感染力。

唐‧李白      

    山中答問

問余何事棲碧山,笑而不答心自閒。

  

桃花流水窅然去,別有天地非人間。

語譯:

  有人問我為甚麼要住在這片山林裏,我只是微笑,並沒有回答,覺得內心非常安定愉快。流水帶著飄落的桃花,悠悠地流走了。這裏另有一個美麗的天地,住在這裏,覺得自己身不在人間呢!

  1. --深究與賞析-- 
  2. 這是一首答問的詩,作者以桃花、流水的自然美景,來側面說明自己選擇山林棲身,是因為已經深深體會了山水的佳趣,能夠自得其樂。不過,這種領悟只能個人自己心裏體會,所以對別人的問話,只用一個微笑來回答,不再用言語作直接的說明了。這種曲折的寫法,更增添了詩的韻味,令人品味不盡。

瀑布聯句

香嚴閒禪師 李忱

千巖萬壑不辭勞,遠看方知出處高。

溪澗豈能留得住,終歸大海作波濤。

【作者簡介】

香嚴閒禪師,當時廬山上的一位高僧。

李忱(公元810─859),即唐宣宗。在位時(公元846─859),重視科第,也經常與學士們作詩唱和。《全唐詩》存其詩六首。

【字句淺釋】

解題:唐宣宗曾經遁跡山林為僧。有一次與香嚴閒禪師同行。禪師說他吟誦瀑布得到一聯詩,但後面的接不上了。宣宗願意續成。於是禪師說出前兩句,宣宗續出後兩句,合成了一首氣勢磅礡、賦予激情的千古名詩。

聯句:兩人或多人共作一詩,依次出句,相聯成篇,可以一人出一句、兩句或多句。這種方式很難寫出佳作。

壑:溝,山溝。

澗:兩山之間的溪流。

瀑布聯句

作者﹕文思格

流轉過了千巖萬壑不辭辛勞,從遠方纔能看到它出處很高。

小溪山澗怎麼能把它留得住,它終究要流歸大海化作波濤。

【言外之意】

在那重巒迭嶂的山間,無數涓涓細流、甚至尚未成流的滴涯響水,在日夜不停的走著自己生命的路。它們一邊走、一邊彙集,失去小我、成就大我,逐漸成為潺潺的、歌吟般的小溪,再一起注入山澗,成了氣勢磅礡的山泉,在歷經千巖萬壑之後,奔到崖前,一躍千丈,形成壯觀的瀑布奇景,引起人們由衷的讚歎。

在近處,人們看到瀑布水霧蒸騰,聽到其獅吼般的聲音。但從遠方觀察時,才能看到其來自雲煙繚繞的高峰,給人銀河落九天的感覺,大有壯志凌雲的氣魄。這樣雄偉壯麗之物,小溪和山澗又哪能把它永遠留住呢?它最終勢必要回歸大海,化作千頃波濤,成就自己生命的宏偉篇章!

一位未來的皇帝,和一位似乎知道未來的高僧,看到瀑布而詠物抒懷,聯句成詩,寫出了一首暗示著未來大事的唐詩名篇,真乃千古奇罕的美談。揭開文字表面內涵的帷幕,禪師是說宣宗出身高貴,而且能不辭千辛萬苦、歷經磨煉。但他卻不願直接告訴宣宗未來的命運,推說自己的詩作不下去了,要宣宗來表示自己的心胸和志願。宣宗接過話頭,表達了自己不甘寂寞、誓有作為的志願。後來,宣宗果然坐上皇位,使得此詩成了一首帶有預言性質的詩。

禪師當時知道宣宗日後能成大業嗎?多半是知道的。凡是歷史上真正的高僧,都具有不同程度的宿命通,即預知功能。可以預知幾十年後未來事件的修行者是相當普遍的。

林振彪老師示範

參考書目:

國畫技法與教學  著者:吳長鵬   再刷:1998 年 1月  頁186

出版者: 心理出版社 

參考書目 山水入門  余毅著者:    初版: 73年 3月  頁72

參考書目:

山水畫法初階 傅狷夫繪著  出版者:華正書局中華民國68年3月在版頁92~97

國畫技法  著者:孫其峰/白雪石/黃均  再刷:1995年四月  頁 167

出版者:大孚書局有限公司

山水畫技法解析  魏紫熙繪著  出版者江蘇美術出版社   再版:1999 年 10月  頁 22

唐詩三百首  出版者 文國書局  1998年3月出版

山水畫教程: 王中年編著 人民美術出版社 第四冊泉瀑2009年第一版 

資料來源:維基百科,自由的百科全書

Article written by 林振彪

發佈留言

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。 必填欄位標示為 *

© 藝流畫室, ALL RIGHTS RESERVED